歡迎大家來觀看我的Blog,目前內容主要是我個人在MI裡頭上Audio Engineering課程的複習筆記,在當下撰寫的過程中,可能仍有許多的錯誤及觀念誤導,這也代表我對於目前所學習的部份產生的一些疑問及錯誤。

有任何錯誤或是說明不清楚的地方,煩請指正,同時也會不定期的回頭修改文章來補充及修改我所得到的新觀念及認知,希望能讓我們一同在這個音樂的路上不斷進步並努力實現自已的夢想。

PS. 有關於Pro Tools部份的內容,Blog裡頭所有的快捷鍵都是以Mac為準,Mac的option及command鍵就是Windows裡頭的alt及ctrl鍵,另外有些快捷鍵功能Windows系統可能會無法使用。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想要轉載內容,麻煩請註明出處來源,請不要擅自直接複製轉貼。

1/11/2012

Pro Tools 1: Week 2 - Creating Your First Session & Getting In

Quick Start Dialog

開啟文件方式
1. Create Session from Template:可根據使用者工作需要 (如曲風、表演方式、做MIDI、錄音......等),依據需要將空白分軌設定後並儲存起來,如此一來每次要開新文件的時侯就可以直接從這裡選取,不需要再做其他連接設定。
2. Create Blank Session
3. Open Recent Session:開啟最近十次使用的檔案文件。
4. Open Session


Session Parameter (文件參數)
Audio File Type:
1. BMF (.WAV): 原為PC系統所使用的聲音檔格式。
2. AIFF: 原為MAC系統所使用的聲音檔格式。
現在都可以直接互相交換使用,但為了方便起見,建議使用BMF (.WAF)格式。
Sample Rate (取樣率):每秒所取的樣本數,就像相機的解析度一樣,愈高的取樣數,就可以呈現愈高的音質,一般CD的取樣率為44.1 kHz。
Bit Depth (位元深度):電腦是以位元(Bit)來計算,所以當Interface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時,電腦就會以位元來計算,單位計算為1-bit = 6dB, 16-bit = 96db, 24-bit = 144dB,所以較高的Bit Depth,可以處理較多的Dynamic Range,錄音通常會建議使用較高的Bit Depth。
I/O Settings (Input / Output):提供選擇Input及Output模式的設定。


Edit Window Scrolling 編輯視窗滾動設定
提供在播放的情況下視窗滾動的設定。


Edit Tools 編輯工具列

Zoomer (快捷鍵 F5):放大及縮小Playlist,雙擊Zoommer可使視窗直接調整到文件總錄音的長度,以及波形顯示可回復到原來的樣子。
(command + [ or ] 可直接縮放)
Trimmer (F6):從區域的前端或後端修剪編輯區域長度。
Selector (F7):選取區域的範圍。
Grabber (F8):選擇、抓取整個完整的區域,按住option選取區域後移動,可以直接複製選取的區域。
Scrubber (F9):單擊區域後移動滑鼠,可以慢速進行聆聽區域。
Pencil (F10):重新繪製區域波形或是Automation的曲線。

Smart Tool (F7, F8, F9任兩鍵同時按)
點擊後可同時使用Trimmer、Selector、Grabber三項工具,將滑鼠移動到區域的左右側為Trimmer,上半部為Selector,下半部為Grabber。


Edit Mode 編輯模式
Shuffle (F1):每次移動或刪除區域,會將每個區域直接緊靠著連著一起。
Slip (F2):自由移動任何區域。
Spot (F3):指定移動區域到特定的地方。
Grid (F4):根據設定的節拍長度限制,來移動區域,在此模式下,按著command點擊區域移動可以暫時性的隨意移動。


上課內容:101 Page 45~53, 61~73
自行閱讀:101 Page 13~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