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觀看我的Blog,目前內容主要是我個人在MI裡頭上Audio Engineering課程的複習筆記,在當下撰寫的過程中,可能仍有許多的錯誤及觀念誤導,這也代表我對於目前所學習的部份產生的一些疑問及錯誤。

有任何錯誤或是說明不清楚的地方,煩請指正,同時也會不定期的回頭修改文章來補充及修改我所得到的新觀念及認知,希望能讓我們一同在這個音樂的路上不斷進步並努力實現自已的夢想。

PS. 有關於Pro Tools部份的內容,Blog裡頭所有的快捷鍵都是以Mac為準,Mac的option及command鍵就是Windows裡頭的alt及ctrl鍵,另外有些快捷鍵功能Windows系統可能會無法使用。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想要轉載內容,麻煩請註明出處來源,請不要擅自直接複製轉貼。

1/11/2012

Acoustics: Week 2 - Center Frequencies

Center Frequencies of Each Octave
人類所能聽到的頻率介於20 ~ 20 kHz,這個範圍內,總共包含了共十個八度音程。

以20~40 Hz舉例,其中間音為31 Hz,至於為什麼是31 Hz而不是30 Hz,原因是因為人類對於聲音,是會根據Logarithm對數來反應的。


Low Frequency
1st octave: 31 Hz (20Hz ~ 40Hz)
Rumble 隆隆響
+:讓人有種平衡的感覺
- :聲音聽起來會模糊

2nd octave: 62 Hz (40 Hz ~ 80 Hz)
Bottom End 底端
+:比較沉穩及底端的感覺
-:聲音聽起來會轟轟的

3rd octave: 125 Hz (80 Hz ~ 160 Hz)
Bassy 低音感
+:身體會感覺到重擊
-:聲音聽起來會轟轟的
適合在大鼓上,適當的加上此頻率。


Mid Frequency
4th octave: 250 Hz (160 Hz ~ 320 Hz)
Mud 泥土
+:豐滿的感覺
-:聲音聽起來會模糊
從這個八度開始,就開始失去Bass了。
因為幾乎所有的樂器及聲音都會有這一段頻率,所以混音時,為了要能將各種聲音分開,通常每個聲音就會刪減掉很多這一段的頻率。

5th octave: 500 Hz (320 Hz ~ 640 kHz)
Texture 物質
+:雄厚、宏亮的感覺
-:聽起來像透過擴聲器或是比較四四方方的聲音
為何以Texture來比喻這個頻率?
以貝斯來舉例,若只是在音樂當中單純的將這個頻率加在貝斯樂器上,感覺就會像在同一個空間塞滿了很多相同的物質只是造成壓力變大,而不是真正把這個樂器往前推出來的感覺,因此可以從大鼓將此頻率拿掉一些,然後加在貝斯上,如此才會感覺比較平衡。

6th octave: 1 kHz (640 Hz ~ 1.25 kHz)
Attack 抨擊
+:有侵略性的
-:腦充血的感覺
單純的1 kHz正弦波的聲音,這個聲音最常出現在電視節目收播螢幕,或是實境節目中出現不雅言語時被禁音使用,此頻率適合加在吉他獨奏時,或是想要有加在貝斯上,多一點手指擊琴弦的聲音。

7th octave: 2 kHz (1.25 kHz ~ 2.5 kHz)
Crunch 清脆
+:清晰感
-:尖銳感


High Frequency
8th octave: 4 kHz (2.5 kHz ~ 5kHz)
Presence 表現、風采
+:歌唱聲音清楚
-:聽覺疲勞
此頻率會特別保留給歌聲使用,若是在音樂裡頭主唱和合音混在一起時,可以將主唱的這個頻率給推出來就會清楚一點,如此就可以比較清楚的分出來主唱和合音的層次。

9th octave: 8 kHz (5 kHz ~ 10 kHz)
Ouch 刺耳
+:鋒利的感覺
-:嘶嘶聲
想要讓大鼓聲好一點除了適當的調整低頻外,也可以嘗試的加上此頻率,如此一來除了大鼓本聲共鳴的低頻外,也可以多一些大鼓槌敲擊鼓皮的感覺。

10th octave: 16 kHz (10 kHz ~ 20 kHz)
Air (空氣)
+:輕飄飄的感覺
-:錄音帶中間過帶的嘶嘶聲
這一段的頻率已經沒有辦法聽到什麼音樂性的東西,比較多的是造成人體的知覺感覺,感覺起來比較像是有東西環繞在整個音樂的外圍。

*每一個中間音下列的三行分別為:此頻率的形容詞、特性 (+)、推太多造成的缺點 (-)


自我訓練:挑選一張自已喜愛的唱片,以CD聲音品質沒有衰減為準,試著用電腦播放器軟體裡頭的EQ,推推看每一個頻率並仔細聽聽看變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