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觀看我的Blog,目前內容主要是我個人在MI裡頭上Audio Engineering課程的複習筆記,在當下撰寫的過程中,可能仍有許多的錯誤及觀念誤導,這也代表我對於目前所學習的部份產生的一些疑問及錯誤。

有任何錯誤或是說明不清楚的地方,煩請指正,同時也會不定期的回頭修改文章來補充及修改我所得到的新觀念及認知,希望能讓我們一同在這個音樂的路上不斷進步並努力實現自已的夢想。

PS. 有關於Pro Tools部份的內容,Blog裡頭所有的快捷鍵都是以Mac為準,Mac的option及command鍵就是Windows裡頭的alt及ctrl鍵,另外有些快捷鍵功能Windows系統可能會無法使用。

*歡迎分享文章,如果想要轉載內容,麻煩請註明出處來源,請不要擅自直接複製轉貼。

4/28/2012

Mixing and Mastering: Week 3 - Mixing Hi Hat, Toms and Overheads

Hi Hat
EQ
由於Hi Hat是持續的樂器聲響,因此並無法使用Gate來嘗試的把其他的聲響消去,我們只能使用HPF盡量的把低頻的樂器給過濾掉。

HPF:150 Hz
銅鈸本身的聲音 (Clank、Gong):200 Hz
鼓棒敲擊 (Stick attack):5 kHz
銅鈸噝噝及延音聲 (Shimmer、Air):7.5~12 kHz (使用Shelving EQ)


Toms
Gate
與大鼓一樣的參數及調整方式。

Compress
與大鼓一樣的調整方式,將Ratio設定至4:1,並壓縮10dB。

EQ
豐滿 (Fullness):80~240 Hz,取決於調整哪一個Tom,較小的Toms,音高比較高,因此調整的頻率也會在比較高的地方。
鼓棒敲擊 (Attack):5 kHz


Overheads
由於Overheads的功能,主要也是負責收取大部份銅鈸的聲音,所以調整的方式與Hi Hat差不多。


鼓組 Panning
當在混音要決定樂器聲的位置時,通常主要的樂器會在正中間的位置,如小鼓、大鼓,然後再決定整組鼓組的聲音是要以觀眾還是鼓手的位置,來決定各個聲響的位置;若是決定以鼓手的位置來做混音的話,則Hi Hat及Tom1通常就會往左邊Pan,而Tom 2、Floor Tom及Ride就會往右邊放,Overheads的話,由於在錄音的過程當中,每個錄音師的習慣不同,會有所不同的擺設及標示,因此最好Solo聽聽看該Overhead是屬於哪一邊的,才決定該放到哪一個方向。


*整個鼓組每一個部份,都可以將Low-Mid的頻率範圍砍掉一些,約850~1400 Hz左右,可以提供這個範圍的頻率,來給其它的樂器來填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